1、反问句变陈述句,属于句式变换方面的问题。
2、要回答这样的问题,首先要弄清楚两种句式各自的特点,其次是审定变换后意思的保持。
3、反问句,是为了强调语气,而采用疑问句的形式而表达确定的意思。两种情形: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;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。
4、而陈述句则是正常的肯定或否定的表达。
5、两种句式的变换非常简单:将疑问词和问号去掉后,再看表达的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,以确定否定词的保留还是填加。
6、例如:难道我们不应该坚持下去吗?一一我们应该坚持下去。
7、再如:难道我们还应该坚持已见吗?一一我们不应该坚持已见。
8、分享
1、①去掉反问语气词和语气助词。(如 难道……吗、怎么……呢、怎能……呢 等等)
2、②肯定句改否定句(是改为不是,会改为不会,能改为不能),或否定句改肯定句(不是改为是,不会改为会,不能改为能)。
3、③问号改为句号。
1、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,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?
1、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,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。
2、十年树木, 百年树人。老师的教育之恩,我们终身怎能忘?
2、十年树木, 百年树人。老师的教育之恩,我们终身难忘。
3、千难万险难道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吗?
3、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。
4、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,我们怎么能忘记呢?
4、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。
5、巍峨高山难道不是是英雄坚张不屈的精神象征吗?
5、巍峨高山是英雄坚张不屈的精神象征。
6、难道谁能否认这部电影没有教育意义吗?
6、谁都不能否认这部电影没有教育意义。
7、我们难道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吗?
7、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。
8、对违法乱纪的现象,我们难道不严惩吗?
8、对违法乱纪的现象,我们一定要严惩。
9、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,难道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、舒服吗?
9、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,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、舒服。
10、同窗六载的情谊,我们难道能忘记吗?
10、同窗六载的情谊,我们不能忘记。
11、战士们怎能离开自已的阵地呢?
11、战士们不能离开自已的阵地。
12、我们的学校,不正是在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吗?
12、我们的学校,正在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。
13、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,我们怎会忘记?
13、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,我们不会忘记。
14、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?
14、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。
15、不劳动,连棵花也养不活,这难道不是真理?
15、不劳动,连棵花也养不活,这是真理。
16、美丽的香港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?
16、美丽的香港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。
17、作为学生怎能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呢?
17、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。
18、他那勤奋学习,刻苦钻研的精神,不值得大家学习吗?
18、他那勤奋学习,刻苦钻研的精神,值得大家学习。
19、字典不正是我们的朋友吗?
19、字典是我们的朋友。
20、这件事怎能不让人高兴呢?
20、这件事让人高兴。
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通常需要在陈述句结尾加上"是不是"或者"不是吗"这样的疑问语气助词,从而将原本的陈述转化成反问。例如,陈述句"你今天吃了饭"可以改为反问句"你今天没吃饭是不是?"或者"你今天吃饭了,不是吗?"。答案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可以是肯定回答,也可以是否定回答。以上述例句为例,如果对方确实吃了饭,那么可以回答"是的,我吃了饭",如果对方没有吃饭,那么可以回答"不是的,我今天没有吃饭"。总之,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需要注意语气的转换,而答案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回答。
1、一个反问句可以变成陈述句,例如“你难道不明白吗?”可以改为“你应该明白才对。”
2、这样的变化可以让语气更加肯定,表达出自己的观点。
3、这种改变也可以让交流变得更加直接和明了,避免误解和歧义。在日常交流中,人们经常会用到反问句,而通过将其改为陈述句,可以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。
4、这种变化也有助于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,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。